当前位置: 测量装置 >> 测量装置资源 >> 国际助听器验配标准介绍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球听力残疾人数已达4.66亿,助听器验配是应用最广泛的听力干预手段之一。为规范助听器验配工作,使助听器验配过程更加明确和透明,与之相关的专业服务、管理和资金支持等系统化,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于年发布了最新的助听器验配标准,即《声学助听器验配管理(acoustics-hearingaidfittingmanagement,HAFM)》,旨在全球范围内统一助听器验配过程。助听器验配管理是指系统化地管理、组织、控制助听器验配的所有阶段。ISO根据助听器验配的一般过程及现存的各种指南,将助听器验配划分为6个阶段,即患者档案建立、咨询、助听器验配、效果验证、验配后咨询、随访。为达到最佳的听力康复效果,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使患者有较高的满意度,标准对助听器验配的条件、过程、服务质量等做了详细规定。
1
●
服务条件
服务条件从4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分别为人员条件、设施条件、设备条件和伦理条件。
1.1人员条件
助听器专业人员(hearingaidprofessional,HAP)是指经过适当培训,被证实能够胜任为听力损失者进行专业的听力评估,选择、验配和投递助听器系统以及康复服务的专业人士。助听器系统,即包括一个或两个助听器、耳模及遥控器或能与其他信息或交流系统相连的交互界面的配件。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standardclassificationofeducation,ISCED),专业人员至少应有5级水平,或获得同等学力。助听器专业人员必须经过至少3年的培训,培训课时数不小于小时,此外,还有小时的一般管理、职责与法规等补充教育培训。
培训理论内容:基础数学,以及包括声学、解剖学和生理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听力学、助听器技术、听觉康复、助听器验配等自然科学;实操内容:和患者的交流技巧,听力检测、耳模管理(earmoldmanagement)、助听器编程、验证(verificationandvalidation)、助听器改良与维修。经过教育培训的人员应通过相应的考核证实达到能够独立胜任此工作的能力。
助听器专业人员应当接受继续教育以保持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的增长。建议每年最少进行10个小时,一般20个小时及以上的继续教育学习。继续教育可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如课堂培训、学术会议、制造商提供的课程、网络学习、网络研讨以及其他被认可的资源。
禁止未经专业教育培训的人员从事助听器验配服务。为支持在实习中获得专业技能,实习生也可进行服务,但必须在有资质的高级助听器验配专业人员的监督下进行,监督人员应该出现在设施设备旁,对实习生进行的工作负责。
1.2设施条件
设施应有足够的空间,以方便接待客户、进行听力评估、助听器专业服务和助听装置维护;应能容纳临床工作者、服务对象和至少一名陪同人员;此外,应符合清洁、安全并且便于残疾人使用等条件。
咨询区应有足够的私人空间,隔声且通风良好,温度适宜。
测听室/区域应符合标准的最大环境噪声水平,以允许测试小于20dB(HL)的气导听阈和30dB(HL)的骨导听阈。如需做声场测听,环境噪声水平应能测试小于20dB(HL)的听阈。
验配区混响时间在Hz时应小于0.5s;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至少30s的时间内等效A计权声压级应小于45dB。在30s测试时间内测试的稳定环境噪声应具有代表性,如果延长测试时间而测试结果不同,应适当增加测试时间;环境噪声中无主要的纯音成分;最小地板面积为10m2,最小体积为25m3。
1.3设备条件应具备测听设备、耳镜和耳印模设备、助听器编程设备、电声测试设备及保养工具等。测听设备应有纯音听力计、中耳分析仪、言语测听设备。听力检查设备定期客观检查的最大间隔不得超过12个月,国家或地方规定应短于此时间。纯音听力计应当可测试气导和骨导,需要时可进行掩蔽。听力计可以是整合系统多功能模式中的一部分。能够测试最舒适阈(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