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装置

2025年突破1500亿元青岛发布轨道

发布时间:2022/11/3 18:16:23   

12月22日上午,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大会在城阳区星河湾酒店举行。此次大会由青岛市工信局、城阳区政府、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以“轨行挚远智启新途”为主题,为“十四五”期间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会上,《推进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正式发布。

该方案共分为六个部分,由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起草编制,经过了青岛市相关部门、区市、功能区和重点企业反复讨论、反复打磨和论证,反映了当前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本情况,理清了下一步发展思路,谋划的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也具有较强的实操性。

现状:轨交制造企业超过家,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青岛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全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已超过家,规上企业超过家。

目前,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已经构筑起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自主创新体系,拥有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3个国字号技术研发中心。其中,国创中心是全国唯一国家级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

如今,青岛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核两园”的空间布局架构:一核,即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两园,包括中车四方智汇港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产业园、青岛(即墨)轨道交通产业园等。

今年3月,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国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但是,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本地配套率不高,高附加值关键核心配套较少;上下游协同不充分,产业链延伸不足;受市场环境影响,产业下行风险增加等,亟待破题解决。

思路:龙头引领、创新驱动、项目支撑、园区集聚、平台赋能

基于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推进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提出了“龙头引领、创新驱动、项目支撑、园区集聚、平台赋能”的发展思路。

政企协同,扩大市场空间。利用各级各类政府资源开展政府营销,持续帮助企业争取订单。

龙头引领,提升本地配套。发挥中车四方股份+青岛地铁集团“双龙头”优势,带动本地配套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并引领本地缺失配套产品来青发展,持续壮大本地产业规模。

创新驱动,保持行业领先。依托国创中心及各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项目支撑,增强产业活力。加快推进在建重点项目建设,积极谋划重大招商项目,争取不断形成新增产能。

园区集聚,引导集群发展。按照“一核两园”的空间布局架构,集群式布局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市级层面原则上不再鼓励和支持在上述园区之外布局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平台赋能,引领行业发展。坚持平台思维、生态思维,支持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青岛地铁协会等行业组织发挥平台作用,引领行业发展。

目标:十四五争取突破亿元,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根据《推进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团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到年,争取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产值规模突破亿元,带动轨道交通产业全产业集群产值突破亿元;中期目标,是到年,争取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产值规模突破亿元,带动轨道交通产业全产业集群产值突破亿元;远期目标,是到年,争取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产值规模达到亿元,带动轨道交通全产业集群产值突破亿元。

路径:实施八个方面重点任务

提升整车研发制造能力。依托龙头企业,瞄准轨道交通客运车辆装备制造标准化、谱系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力度;重点突破轨道交通永磁牵引系统、新一代功率模块及牵引控制系统、轨道交通牵引系统“大功率、小体积、轻重量、高可靠性”、复合制动系统、新型车载网络技术、车辆多网融合技术;支持时速km高速磁浮列车、时速km高速货运动车组产业化;支持主机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

谋划布局新材料产业。聚焦碳纤维为代表的新材料应用重点发展方向,支持中车四方股份持续扩大碳纤维车体市场应用;引进高铁车体用铝合金企业和轻量化钛合金企业;瞄准上游碳纤维材料重点企业,开展精准招商。

提升本地配套率,发展零部件产业。加强一体化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引进、重组并购等多种模式,补足牵引、制动、网络控制等产业链短板;支持青岛地铁集团借助我市未来几年持续扩大轨道交通建设规模重大机遇期,吸引更多轨道交通装备配套企业来青投资,进一步放大地铁产业红利;支持在建项目加速建设,吸引相关产业入园发展;瞄准轴承、减振器、高端电子元器件、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重点企业开展精准招商。

突破发展高速磁浮产业。作为公里高速磁浮列车交通系统的策源地,青岛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先布局高速磁浮产业。依托中车资源,将高速磁浮主要装备研发制造资源向青岛聚拢;吸引优质资源参与投资建设首条高速磁浮示范线,探索高速磁浮交通运营模式与发展经验;积极对接相关建设、生产企业,筹划布局相关产业。

做大维保服务产业。支持青岛地铁车辆维保中心发展,提升轨道交通装备维保检修能力,提高轨道交通维保市场占有份额;支持扩大高级修范围;支持相关企业开发轨道交通智能检修机器人等产品,扩大检修检测产业规模;支持建设动车、城轨等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检测线和工业工程研究与测试实验中心。

加大检测认证服务能力和产业建设。加速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检测认证能力,通过骨干企业培育检测认证服务产业。加快建设轨道交通车辆及重要零部件出口服务基地及全球轨道交通车辆认证检测中心,建设轨道交通车辆重要零部件、关键系统、整车、整列的全产业、全链条、全谱系试验验证能力和线路试验和实验室台架试验综合检测能力;开发智能化主控系统装置及特种检测专用仪表、环境监测仪器、工业在线测量分析仪器、自动控制系统装置、疲劳测试机等,提升智能检测仪器仪表与测控设备研发与生产能力。

发展机电设备和基建工程装备产业。支持地铁集团在项目建设上优先采用本地车站变电设备及工程装备;支持青岛车辆与信号深度融合的下一代列车自主运行系统扩大推广应用;瞄准工程建设板块企业、车站基础机电设备生产企业开展精准招商。

加速产业融合。支持新兴材料领域的研发创新应用并向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延伸;推动列车智能控制和自动驾驶技术及相关产品深度参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开发和市场应用,并进一步向半导体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拓展;支持开展基于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智慧车站、智慧段场、智慧工地以及多专业智能运维系统形成示范应用;探索氢燃料电池城轨车辆本地化应用,拓展氢能产业应用场景;支持开展应急电站/综合能源站、光储氢智能微电网、P+R停车场滑轨式充电车、轨道工程车甲醇动力系统等产品的研发生产;支持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展会;延伸发展以动车先进制造为主题的工业旅游产业。

保障:全要素保障形成发展合力

《推进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提出,青岛要实施全要素保障,切实形成发展合力。

加强组织领导。设立链长制管理体系,市、区(市)两级政府(功能区管委)与企业共同参与。

加强产业协同。明确“一核两园”产业布局,避免本市区域间同质化无序竞争。

加强政策保障。强化政策落实,研究专项产业政策,引领全市产业发展。

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动态梳理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情况和配套关系,绘制产业链“全景图”,按照补链、强链要求,实施精准招商。(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肖芳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2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