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装置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51T

发布时间:2023/1/23 0:52:21   

ICS13.CCSC78DB51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Generalrulesforthemanagementandcontrolsystemofworksafetyriskclassification-02-10发布-03-01实施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1/T—I目次前言..................................................................................Ⅱ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要求.............................................................................25工作程序和内容.......................................................................36文件管理.............................................................................67信息化...............................................................................68分级管控效果.........................................................................79绩效考核.............................................................................持续改进............................................................................7参考文献...............................................................................8

DB51/T—Ⅱ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提出、归口并解释。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铸创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技术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生龙、秦培均、高朋杰、何丰明、陈睿、周建国、蔡正委、黄敬、姬有仓、文仁毅、李毅、刘益文、戴韫、赵晓光、周玉竹、姬克敏、朱渝、冯志新、郑碧涛、陈刚、申智勇、管凌飞、汪兵、鲜林、宋润权、毛朝刚、王君。本文件首次发布。

DB51/T—Ⅲ引言本文件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国内风险管理相关标准、现代安全管理理念和生产经营单位的风险管理成功经验,融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相关要求,结合四川省安全生产实际编制而成。风险分级管控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的核心,风险分级管控过程中确定的典型控制措施是隐患排查的重要内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相关要求的深化。本文件的目的是规范四川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以下简称风险)管理全过程,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与职业健康,降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

DB51/T—1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四川省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信息化、分级管控效果、绩效考核、持续改进。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各行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风险管理术语GB/T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风险risk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财产损失的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来源:GB/T-,2.1,有修改]3.2可接受风险acceptablerisk根据生产经营单位法律义务和安全方针已降至生产经营单位可容许程度的风险。3.3重大风险majorrisk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3.4风险点risksite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3.5危险源hazard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

DB51/T—23.6危险源辨识hazardidentification识别危险源(3.5)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3.7风险评价riskassessment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3.8风险分级riskclassification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3.9风险分级管控riskclassificationmanagementandcontrol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3.10风险控制措施riskcontrolmeasure生产经营单位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3.11风险信息riskinformation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3.12风险分级管控清单riskclassificationcontrollist生产经营单位各类风险信息(3.11)的集合。3.13主要负责人keyperson(s)inchargeoftheenterprise生产经营单位的董事长、总经理、法定代表人、厂长、经理、矿长,以及对生产经营活动有决策权的实际控制人。3.14绩效worksafetyperformance根据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目标,在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等工作方面取得的可测量结果。4基本要求4.1组织保证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组织机构,组织各部门分岗位、分工种全面开展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并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体系。4.2制度保障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能够保障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过程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制度应具体、有针对性,职责明确,便于实施。

DB51/T—34.3全员参与生产经营单位从基层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者,应参与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和管控;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风险级别,确定落实管控措施责任单位的层级;风险分级管控以确保风险管控措施持续有效为工作目标。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信息整理等相关具体工作,应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在自身技术力量或人员能力暂时不足的情况下,可聘请外部机构或专家帮助开展相关工作。4.4体系融合生产经营单位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应与现行安全管理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融合,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风险分级管控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4.5注重实际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强化过程管理,持续完善风险管控体系配套制度,确保体系建设的实效性和实用性。4.6激励约束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完善风险管控目标绩效考核制度,形成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工作机制。5工作程序和内容5.1人员培训5.1.1应组织对全体员工开展关于风险管理理论、风险辨识评估方法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技巧与方法等内容的培训。5.1.2应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体系建设所需风险分析、评价、分级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5.2信息收集与准备在开展风险辨识与评估前,需做好前期的信息收集与准备,至少包括:a)相关法规、政策规定和标准;b)相关工艺、设施的安全分析报告;c)详细的工艺、装置、设备说明书和工艺流程图;d)设备试运行方案、操作运行规程、维修措施、应急处置措施;e)工艺物料或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说明书;f)本单位及相关行业事故资料;g)其他相关资料与信息。5.3风险判定准则应结合生产经营单位可接受风险实际,制定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度取值标准,明确风险判定准则,以便准确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从高原则。5.4风险点确定5.4.1风险点划分原则5.4.1.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DB51/T—4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示例:如储存罐区、装卸站台、生产装置、作业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5.4.1.2操作及作业活动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示例:动火、进入受限空间、检维修活动等特殊作业活动。5.4.2风险点排查5.4.2.1风险点排查的内容生产经营单位应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辨识,形成风险点名称、所在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风险等级等内容的基本信息。5.4.2.2风险点排查的方法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式的结合进行风险点排查。5.5危险源辨识5.5.1危险源辨识的内容危险源是风险的载体,生产经营单位应采用适用的辨识方法,对风险点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的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并充分考虑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可参考GB/T的分析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也可参考GB对危险因素进行分类。5.5.2危险源辨识的方法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可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可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对于复杂的工艺可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或类比法、事故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5.6风险分析与评价5.6.1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选择适用的定性、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等方法,对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估计和预测,为风险评价提供支持。风险分析包括可能性分析和后果严重性两部分。风险分析可采用定型、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等方式进行计算和描述。生产经营单位可选择以下的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分析:a)风险矩阵分析法(LS);b)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c)风险程度分析法(MES);d)危险指数方法(RR);e)危险和可操作性分析(HAZOP);f)其他。5.6.2风险评价

DB51/T—5风险评价是对比风险分析结果和风险准则,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突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0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