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测量装置 >> 测量装置优势 >> 论线束控制计划的必要性
线束是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大部分工序需要人手工操作;人是不稳定的,是影响线束产品品质的关键,生产过程控制主要对于不同的工序,制定相应的标准化操作规范,任何一个操作工都必须严格执行,这样生产出来的线束产品品质就能得到有力的保障。
所谓生产效率是指用更少的人在一定当量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合格质量的产品产量。
如果线束产品试生产时就没有一个控制计划,过程失控,看似省了很多事,结果往往导致生产过程中的出现大量无用功;也必将会带来返工、返修和大量工时、物料浪费,不仅质量有隐患效率也大大降低甚至影响交期。产品控制计划中规定来料检验合格后的物料才能办入库手续,偏偏有这样的线束厂,采购的物料很随意,不经检验就直接入库,操作员又没有品质意识,领出物料不自检,生产使用后质检又说全部不合格需要换掉重新安装合格品,操作员说领导讲了没有严重缺陷的可以用,什么是严重缺陷没说,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品质也存在风险。
下面是部分工序流程及控制计划的要求:
1、关于仓库物料摆放
1.1进入仓库的物资应摆放在待检区,根据检验结果,分别摆放合格区不和格区。
1.2物料应尽可能上架摆放,摆放高度以货架隔层为限,货架顶部的物料摆放高度不得超
过1.0米;不能上货架的物料应成箱垒放在防潮板上,垒放高度不超过1.5米.
1.3货物要按类别及不同的批次划分、按规格排列整齐,并有标识。货位之间要有间隔,防止物品混肴。
1.4仓库要有足够的照明灯具,物品与灯具周围最少有50厘米的距离。
1.5存货区要留有通道,并保持畅通无阻。
1.6经批准的报废物品应及时清理出货位区,经常保持帐物相符。
1.7严禁墙角堆放物品。
01
产前流程
然而不正规的线束厂的做法却是:⑴无人管理,物料混放,采购送来的物料没有其他人晓得在哪,只通知放仓库了,找个物料比登天都难;⑵物料没有定置存放,也没有出入库记录,重复申购物料,延误交期;⑶无待检区和来料检验员,物料状态不详就直接被生产拿去使用了,出现大量因原料缺陷导致的不良品返工返修。以下列举出几种原材料验证流程,说明原材料检验的重要性。
02
护套验证流程
03
端子验证流程
04
预组装操作规范
插端子:将导线插入塑件
目的是保证插接件插到位,不脱落;
根据端子和插接器的结构,按照要求的方向和工艺卡片上注明的孔位号插入插接件,不应损坏端子及插接件;在插的过程中发现不能插入,要确定方向是否正确,不能用大力强行插入;导线上的端子插入塑件后应听到“喀哒”的声音,再少许用力回拉,检查是否脱落,插端子要做到三步曲:一插二听三回拉;有多根导线插入同一塑件时,应将导线理顺,不得互相缠绕;注意弯曲或变形的端子不能使用,也不可修复后使用。
根据端子大尾部的形状,分为如下三种压接方式。行业标准规定0.5平方电线压接端子最低不得低于70N,而小作坊标准只有58N,有时小尾部模具刀片磨损了拉力还达不到这个数也放行,为之捏一把汗!
预装配时端子插进护套孔内,线在手指上盘几圈回拉,知道吗如果是5KG多的拉力很容易拉脱的,这还不算,质检员继续这样操作一遍,装车前还要检,本来拉力就不够,不从根源找问题(0.5线径端子压接剖面合格时拉力一般在±10N),线束如此生产真要命!规范作业是指进线时两个手指再轻微回拉确认端子到位就好了,而绝非碰坏性试验。
其实这个问题没那么复杂,原材料入库前必须检验合格,端子压接首件检验合格,设备定期进行工序能力(CMK)验证,并加装压力管理装置(CFM),就可以减少和规避电线从端子中拉脱所进行的无用功。
05
关于端部包扎
行业标准规定分支端部不允许单根受力或单根松弛,操作员在包扎胶带时就不当回事,事实上很多断路(拉脱)案例是由单根受力或松弛(挂扯)造成的,主机厂反馈拉力不够电线拉脱了还不知原因出在哪。护套末端与保护材料之间的尺寸要求护套末端与保护材料(波纹管、PVC管、胶带等)之间的长度应大于护套的宽度(除非图纸上有特殊规定),如右下图所示:B应大于A,如不然线束装车时非常容易电线拉脱。
06
单压单粒端子的应用规范
走进某家生产现场前工程,会看到批量较大的订单也在全自动下线压接机不压端子生产,经了解,采购的是单粒端子,无法在全自动下线压接机上压接。都什么年代了,试问管理者是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