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测量装置 >> 测量装置前景 >> 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检测程序及技术探讨
导读
本文介绍了贵州省地方标准《汽车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的编制情况和主要内容,重点解析规范的技术要点和特点,可供同行参考。
贵州省地方标准《汽车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简称“规范”),年经贵州省质量监督技术局立项,目前已通过审查待发布实施。“规范”共四个章节、四个附录,对汽车加油加气站的防雷类别、防雷区划分、检测程序、检测作业要求、检测报告填写、检测内容进行了要求和规定,并制作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表,让各检测机构在检测时做到无检测项目遗漏。
为了便于施行过程中检测人员理解该规范的技术要点,本文就“规范”中的主要技术规定进行解析,供检测人员在实践中参考。
1编制“规范”的原因
汽车加油加气站作为爆炸火灾危险场所,其雷电灾害事故时有发生,直接威胁到加油加气站及周边生命财产的安全,一旦发生雷灾轻则建(构)筑物、电子信息设备受损,重则引发油料受燃甚至爆炸,后果不堪设想。随着我省汽车加油加气站不断扩容及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的实施,雷击汽车加油加气站的潜在风险增加。
在汽车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标准方面,尚无国家级和行业性的技术标准执行。我省加油加气站的防雷装置检测工作一直都在开展,各防雷检测机构在开展此类工作过程中,由于对检测项目和结果的判定没有统一、规范的技术要求,容易遗漏重大防雷安全隐患。
因此,制定该“规范”,统一检测技术要求,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而防止或减少加油加气站雷击事故的发生,有效地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规范”要点
2.1防雷类别
“规范”的基本规定首先是确定汽车加油加气站建构筑物的防雷类别,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主要从三个方面确定:
(1)根据GB-附录C《加油加气站内爆炸危险区域的等级和范围划分》其爆炸危险区域等级跨0、1、2区,按GB-中第3.0.3条第6、7、8款规定汽车加油加气站内的建构筑物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2)根据《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DB52/T-中4.2规定:石油库、液化气库、加油加气站等易燃易爆场所建(构)筑物防雷类别为二类。
(3)加油加气站的防雷宜采用共用接地,根据贵州省平均雷暴日49.6d/年,加油加气站以面积m2(城镇性小型加油加气站),高6m(城镇性小型加油加气站罩棚檐口高度),估算其每年遭受直接雷击次数,根据GB-第3.0.3条第9款的规定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2.2检测程序
因不同行业、不同项目的防雷装置检测流程是相同的,不同只是检测内容和检测技术要求,因此“规范”的检测流程直接参考《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DB52/T中对检测流程的规定。
“规范”中虽未明确加油加气站的检测周期。但据《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QX/T-中5.1规定:对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防雷装置和防静电接地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应每半年检测一次;以及《高速公路设施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QX/T-中4.5.1规定: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应每年检测一次,其中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应每半年检测一次。因此,在“规范”编写说明中说明: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应每半年检测一次。另“规范”针对新建加油加气站的防雷装置提出应据其施工进度,进行分段跟踪检测并做好记录。
“规范”中检测分为首次检测和定期检测。首次检测为新、改、扩建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施工过程中的检测和投入使用后防雷装置的第一次检测。定期检测是每半年进行的检测。
首次检测时,对应在全面熟悉加油加气站的基本信息与周边环境(主要包括加油加气站的建构筑物结构、面积、高度等,加油、加气设施情况、油、气装卸设施情况,配电系统及信息系统情况;了解加油站周边是否存在河流、地下是否有矿产等可能造成土壤电阻率突变的情况;了解加油加气站位置情况等)查阅防雷技术资料(包括防雷装置设计施工方案、检查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SPD的设置及安装工艺状况、管线布设和电磁屏蔽措施等),了解并记录防雷装置基本情况基础上,制定详细检测方案后进行。
定期检测时,加油加气站的防雷分区、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和电磁屏蔽措施可不重新检查与检测。不重新检查与检测的内容在加油加气站未改扩建时,不会产生变化,因此在首次检测时就填写在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表中(注“规范”附录A),在定期检测时查阅首次原始记录即可。
2.3作业要求
为保障防雷装置检测作业时的安全,“规范”针对加油加气站属易燃易爆场所的特点,在作业要求中明确提出严禁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检测仪器、设备。同时,对加油加气站配置有配电房、配电柜的情况,提出防雷检测时必须着绝缘鞋、绝缘手套、使用绝缘垫,以防电击防电击规定。
2.4建(构)筑物
根据检测人员现场对加油加气站的检查情况发现,加油加气站的建(构)筑物普遍存在接闪器、引下线绑扎或悬挂各类电源线路、信号线路的情况以及部分存在机械损伤、断裂及严重锈蚀现象,因此“规范”明确了在进行防雷装置检测时需检查以上情况,并在测试类记录表列出需填写的详细检测结果。针对加油加气站的建(构)筑物屋面存在旗杆、金属广告牌、灯具、钢结构等金属构件的情况,要求其做好等电位连接。
2.5加油、加气设施
加油机、加气机属于加油加气站内的易燃易爆重点防护位置,提出:金属外壳、内部防爆电源盒、分体泵、油气分离器、真空泵、线路屏蔽层和保护钢管等金属构件应与加油机、加气机内局部等电位端子连接,并规定了连接线规格和过渡电阻值。
随着新能源汽车推广普及,充电桩加快建设,提出对交流充电桩的接地要求,主要依据是《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GB-中10.4.1的规定“充电站的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极信息系统的接地宜共用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明确加油、加气设施检测的内容和位置,尤其提出对防撞桩(金属)进行检测,之前这在全省未统一。
2.6储油、储气设施
现新建的储油、储气罐大部分为埋地,“规范”规定首次检测时应检查储油、储气罐设施隐蔽工程记录,防止在检测过程中遗漏防雷隐患。因受到土层的屏蔽保护,当雷击储罐顶部的土层时,土层可将雷电流疏散导走,起到保护作用,故不需再装设避雷针(线)防雷。但其高出地面的量油孔、通气管、放散管及阻火器等附件,有可能遭受直击雷或感应雷的侵害,故应做好良好的电气连接并应与储罐的接地共用一个接地装置,给雷电提供一个泄入大地的良好通路,防止雷电反击火花造成雷灾事故。
2.7油、气装卸设施
“规范”中“检查汽油罐车、LPG罐车和LNG罐车的卸车场地和CNG加气子站内的车载储气瓶组的卸气场地,应设卸油或卸气时用的防静电接地装置”,是防止静电事故的重要措施。要求“设置能检测跨接线及监视接地装置状态的静电接地仪”,是为了能检测接地线和接地装置是否完好、接地装置接地电阻是否符合要求、跨接线是否连接牢固、静电消除通路是否已经形成等功能。实际操作时上述检查合格后,才允许卸油、气。防静电接地装置单独设置时,只要接地电阻不大于Ω,就可以消除静电荷积聚,防止静电火花。
“规范”中规定“油品管道上的法兰盘两端等连接处应用金属材料跨接,保持电气通路,并测试过渡电阻。当法兰盘的连接螺栓不少于5根时,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和“检查油罐车卸油用的卸油软管、油气回收软管与两端快速接头应采用金属软铜线跨接。”,是为了防止法兰(包括胶管)两端连接处由于连接不良(过渡电阻大于0.03Ω)而发生静电或雷电火花,继而发生爆炸火灾事故。“当法兰盘的连接螺栓不少于5根时,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在非腐蚀环境下,法兰连接处的连接认为是良好的,故可不做金属材料跨接。
2.8信息系统
根据近年全国汽车加油加气站雷灾统计发现,加油机、计算机网络、配电设施、家用电器是最主要的袭击对象,从而也暴露了目前很多加油站的内部防雷措施是不完善的,因此“规范”着重对防闪电电涌侵入措施、防雷击电磁脉冲措施进行了规定。针对安保监控设备近几年雷击损坏较严重的情况,“规范”也加强了对监控系统防雷检测的要求。
3“规范”特点
(1)针对新发布实施的GB-(版)明确了LNG加气站、自助加油加气站、电动汽车充电站等相应工艺设备的检测要求,详细列出了建(构)筑物,加油、加气设施,储油、储气设施,油、气装卸设施,信息系统、配电系统等的具体防雷装置检测位置和检测技术要求。
(2)明确应对新(改、扩)建加油加气站隐蔽的防雷装置进行分段跟踪检测,并确定检测的内容及技术要求。“规范”条款中涉及的首次检测均属于此类。
(3)本标准根据贵州省多雷电日地区的特点,融合了实践检测成功的经验,加强了部分条款,检测项目和内容一目了然,制作了防雷装置检测原始记录表,方便了检测人员对照检测,让各检测机构在检测时做到无检测项目遗漏,便于实际操作。
4结论与讨论
汽车加油加气站通常设在开阔地带公路等道路边,易受雷击,占地面积不大,却同时包含了罩棚、营业建筑及附属建筑、电子信息系统、电源系统等,且又是易燃易爆场所,可以说雷电环境复杂,在防雷装置检测时需参考依据的技术标准较多。《汽车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实施前,对加油加气站进行防雷装置检测时,因检测人员对技术标准理解及工作经验差异等因素,在执行技术标准的规定方面时随意性较大,且常常出现争论。
因此,《汽车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的颁布实施,为汽车加油加气站的防雷装置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规范及技术支撑。
作者: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丁旻刘波张建军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GB-,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自然界中的雷电不可能消失
人类对技术进步的向往和冲动也不可能终止
技术进步带来的潜在威胁
只能靠技术的继续进步来解决
长按下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