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测量装置 >> 测量装置资源 >> 认知即思索宇宙中永恒不变的光速是如何被测
说起光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宇宙中恒定不变的速度,不受选定参考系的制约。光速不变背后藏着宇宙万物和时空的秘密。许多科学家对光速都是计算和测量同时进行的,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实验。
首先,伽利略于年做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量光速的实验.他请甲、乙两人站在相距1.5km的两座山顶上,每人手中提一盏灯.实验时,甲先打开灯,记下开灯的时间,当乙看见灯光时立即也打开灯,把光信号传播回来.当甲看到乙返回的灯光时,再记下时间,这段时间是光在两座山顶间往返的时间.伽利略设想,测出这段时间,利用公式:v=2s/t,就可以测量出光的速度.这个实验的原理无可非议,但是伽利略做了多次实验,都以失败告终.这在今天看来是必然的.现在我们知道,光线走过3km距离,相应的时间应大约是十万分之一秒!这么短暂的时间,一般钟表根本无法测出,而且开灯、看表造成的误差,要比光在两山头之间传播的时间大几万倍。
伽利略
年,丹麦天文学家罗默对木星的第一颗卫星进行了长期观测,他主要观测木星蚀(因为木星在自转),当地球与木星蚀的距离增大或减小时,来自木星来的任一信号都必须比前一信号(光信号)多或者少走一些距离才到达地球.
罗默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光具有速度造成的,进而推断光速是有限的。罗默从他的测量推断出,光走过与地球轨道半径等长的距离所需的时间约为11分钟。后来,巴黎天文台的科学家们怀着将信将疑的态度,通过实验观测最终证实了罗默的预言。罗默的理论没有马上被法国科学院接受,但得到了著名科学家惠更斯的赞同。惠更斯根据他当时提出的数据和地球轨道直径的数据,计算出了科学史上第一个光速值是km/s。两个人一个理论一个实测,配合得很默契。
罗默测数据
惠更斯根据数据算光速
虽然这个数值与目前测得的最精确的数据相差甚远,但重要的是,这个结果的错误不在于方法的错误,只是源于罗默对光跨越地球的时间的错误推测。现代用罗默的方法,经过各种校正后得出的光速值是km/s,很接近于现代实验室所测定的精确数值。
第一个在地面上测量出光速的是法国物理学家斐索。年,刚满30岁的斐索设计出一套巧妙的装置———“旋转齿轮:大家自行查资料吧,这个东西的具体原理就不赘述了
然后通过一通分析求得:
这个光速值很接近真理了呢
阿尔伯特.迈克耳孙和爱德华.莫雷从事光速的测定从年开始,至年最后一次实验,前后持续工作近50年,在这方面付出了极其巨大的努力。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尔孙
爱德华.莫雷
在迈克耳孙和莫雷所做的实验中,所测定的数据是:2πν=s/s,L=35.km.这样计算的结果是c=km/s.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光速最精确的记录,因而很快就成为光速的公认值.迈克耳孙对光速的精确测量为狭义相对论的建立打下了实验基础.老迈由于在光学精密测量和光谱学上的研究,获得了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注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基于光速不变的实验事实。
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引力常数和曲率张量
然后我们再说说纯理论计算光速的大佬,不得不请出麦克斯韦来:
通过老麦的四大方程,我们知道了光就是电磁波。由此可以推出光速的表达式:
μ0为真空磁导率,ε0为真空介电常数
再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后人测得光速也越来越准确了:由于真空中光速值的准确测量,促使米的定义发生了根本变革。年10月召开的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的新的米的定义为:“米是光在真空中在(1/(s)的时间间隔内行程的长度。”
查找文献和创作不易,喜欢就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