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测量装置 >> 测量装置介绍 >> 郑庆钧口述浙电光辉历史传承前辈奋斗基因
-05-:28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杨学君贺芸陈志春
有幸见证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浙电记忆》团队采访郑老,闻知举世瞩目成就背后的担当与奉献,真切感受到那段记忆的辉煌,万千感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力量的伟大,愈发感念当下时代的美好、感悟奋斗的必要。深受鼓舞,遂成此文,限于篇幅,未能尽述。
郑庆钧,男,高级工程师,年11月21日出生,广东中山人,毕业于郑州电力学校发电厂电网及其系统专业。退休前历任上海电业管理局线路管理所地缆工区技术员,浙江新安江水力发电工程局机械化站电力调度员,新安江水力发电厂运行分厂值长、生技科科员,新安江电业局、浙西电业局生技科科员,金华电业局生技科科长、总工程师。郑庆钧全过程参与了新安江水力发电站的建设及运行,主要负责千伏新杭线的雷电观测和防雷研究实施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千伏串联补偿装置研制,见证浙西供电局与金华地区电管局重组。工作期间,其办事认真、善于创新的工作作风,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工作精神使其在一批重大工程、重大科研项目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铜官峡谷出平湖
新安江水电站位于杭州建德市新安江镇以西6公里的铜官峡谷中,始建于年4月,是我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电站建成投产于年4月,至目前已安全稳定运行59周年,为我国建设大型水电站积累了宝贵经验,被人们誉为“长江三峡的试验田”,也为国内多座大中型水电站输送了大量人才。以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家铮为代表的杰出水电专家,以及柴松岳、葛洪升、孙华锋、王醒、苏立清、钟伯熙等一批优秀人物,就是在新安江水力发电工程局经过锻炼,先后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的。
新安江水电站
时任新安江水力发电厂总工程师张国诚(右起三,后为浙江省电力工业局局长)同新安江水力发电厂运行分厂郑庆钧(右起四)等技术人员一起研讨技术问题
年,20岁的郑庆钧得知国家要建设最大的水电站,献身祖国电力事业的赤子之心让他毅然主动放弃来之不易的上海电力学院夜大深造机会,积极投身到新安江水力发电工程局的建设现场。采访过程中,郑庆钧回忆这段往事不禁感慨:“放弃深造对于我而言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虽然没能进一步深造,但正是因为放弃深造,我才有幸参加当时国家最大的水电站建设工程,能和所有建设者一起见证历史、创造历史,在大熔炉中锻炼成长,这辈子真是值啦!”
作为新安江水力发电工程局机械化站的一员,郑庆钧和他的同事们负责组建新安江施工用电电网,从事电力调度工作。为胜任新安江发电厂发电后的运行、生产及管理工作,组织上急令郑庆钧赶赴吉林丰满水力发电厂进行运行值长培训学习,并同时负责新进学员的学习培训。年4月9日,周恩来总理亲临新安江工地视察并题词。身在丰满电厂培训的郑庆钧得知很受鼓舞,决心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周恩来总理和工程局领导的期望与信任。
年4月9日,周恩来总理视察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工地,并亲笔题词:“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
年,郑庆钧以优秀学员的身份回到新安江,利用水库水位尚未达到发电的间隙,向组织请假返乡探亲,相见由于学习工作关系6年未见的家人,“一见到家人我当时就哭了,家人见到我也是泪流满面”回忆此事,郑庆钧万分感慨。同年,时任华北电管局党委书记的李鹏视察新安江,期间正在进行4#发电机安装,郑庆钧正好在厂房里工作,有幸与李鹏握手交谈,共同回忆李鹏在丰满发电厂担任总工程师期间给与郑庆钧等学员学业上的指导与关怀!年,郑庆钧参与新安江水电站第一台发电机启动工作,他将投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写成技术总结,得到时任生产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钟伯熙的高度评价。
年9月16日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视察新安江水电站,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陪同视察。
擒雷拿电驭霹雳
年9月26日,浙江省第一条千伏新杭输电线路建成投运,将新安江电厂强大的电力输送到上海。年,该条线路连续发生7次雷击跳闸事件,引起全国电力系统轰动。针对该线路雷击跳闸事故,全国范围内开展科技攻关,也坚定了郑庆钧彻底解决雷击跳闸事故的决心,郑庆钧开始雷电观测工作,这一观测就是27年。
这期间,郑庆钧的足迹遍及新杭线的每一基铁塔,测遍了每一处接地电阻和雷电参数,27年的观测数据为我国“过电压保护规程”的修订提供了大量重要详实的数据,也完全改变了过去“过电压保护规程”完全采用国外数据的局面。
经过多年的数据观测以及计算,郑庆钧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增加瓷瓶片数、加装塔顶拉线和塔顶避雷针、电阻率大的山区在线路下端加装耦合地线、改造接地装置降低铁塔的接地电阻等一系列科学系统的防雷方案,雷击跳闸事故得到圆满解决。年全国第一次西安高电压会议上,郑庆钧所做的防雷工作与全国老专家进行经验交流。
千伏新杭输电线路
在雷电观测以及防雷课题领域,郑庆钧从事的雷电观测工作与浙江省中试所同事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合作的“千伏新杭线1回路雷电流幅值实测结果的统计分析”、“千伏新杭1回路防雷改进措施的效果”发表在水电部《雷电与静电》和《浙江电力》上。从~年,先后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压测量与试验技术年会等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上,作了11次经验介绍和论文宣读。年该项目获浙江省电力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带电升压绝古今
在浙西供电局的历史上,很重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千伏新龙衢线路通过带电升压方式改造成千伏线路。郑庆钧回忆说,退休之后见到当年任浙江省电力工业局局长张国诚如此评价该工程:“你们开展的新龙衢线路带电升压工程是空前绝后,在电力史上以前从未有,以后也不会有。”
该项空前绝后的工程得以成功实施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浙西供电局较早具备了高水平的带电作业能力。年,新安江水力发电工程局开始在10千伏线路进行带电搭接、调换避雷器。年,新安江电业局线路队成立了带电作业班,开始在千伏输电线路进行地电位和等电位带电作业。浙西供电局线路队自行研制了30余件带电作业工具,能够带电完成更换、清洗瓷瓶串,调换防震锤,压接导线等工作。
随着浙西地区工业生产发展,衢州化工厂、龙游造纸厂和江山水泥厂等电力大户不断扩建增容,作为浙西地区输电“大动脉”的黄新线处于严重超负荷状态,最大超过极限输送容量30%以上。年11月,经水利电力部批准,同意将千伏新龙衢线路升压改造为千伏线路。历时两年完成对新龙衢千伏线路段16种不同规格的基水泥杆间距从4.25米拉至5.85米,并带电调换杆塔、塔头和全部铁件、带电复线。
带电升压工程施工过程
年6月新龙衢73.2公里千伏线路带电升压改造工程竣工,不仅改造费用比新建同类线路项目节省投资2/3左右,送电能力提高了3倍,电力损耗减少一半,而且还培养了一支吃苦耐劳、勇于拼搏、敢于创新,具有高度主人翁责任感的职工队伍,也为全省电力工业发展带电升压作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串联补偿书新诗
60-7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电网电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千伏江山变电所(主供江山水泥厂),宁波千伏横溪变电所出现严重低电压状态,大型球磨机无法起动,用电设备不能正常运行。为了保障用户端电压质量,年到年,郑庆钧和同事们在绍兴电力局开展串联电容器补偿装置的研制工作。郑庆钧作为该科研小组的主要成员,参与串联电容补偿装置控制部分的设计,从SF6开关图纸的绘制、控制回路的搭建到设备的安装、调试,他全程参与。
串联电容器补偿装置调试过程(上一位郑庆钧)
年,千伏江山变安装由他们研发设计的串联电容补偿装置,跟踪运行结果表明,装置稳定可靠。正是由于在串联电容器补偿领域的突出贡献,年组织上安排项目团队赴甘肃天水参与千伏电网系统的测试工作。
郑庆钧参与千伏电网系统的测试工作的总结报告
年,国家科技界迎来了春天,浙江省电力局“千伏串联电容补偿”科研课题小组受邀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并荣获年全国科学大会先进集体称号,“串联电容补偿”科研项目获全国科技奖。
激昂奋斗显担当
郑庆钧不是轻易认输的人,为解决问题经常通宵工作。年,身为金华电业局的生技科科长,面临这样一道难题:由于设备陈旧,金华电业局全年发生继电保护跳闸事故9起,年7起,安全运行情况全省倒数第二。郑庆钧以极高的责任心向时任金华电业局局长郑诚辉主动立下军令状:“给我两年时间,我改造出一个安全稳定可靠的金华电网。”郑庆钧从人员、技术和设备三个方面实施他的方案:抽调精干人员充实继电保护班,对金华电业局下辖的全部变电站开展定期继电保护动作模拟试验、安全大检查和老旧变电所改造工作,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年金华电业局继电保护误动作次数下降到2次,年实现全年0次误动作,金华电业局获评省电力局继电保护优秀奖励,漂亮地打赢了“继电保护的翻身仗”。
采访过程中,郑庆钧数次说到:“任何时候人都是最关键的因素,技术永远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技术人员始终都要保持对新技术、新变化的敏感性,才能永远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正是源于他富有前瞻性的见识和在“继电保护翻身仗”中的担当作为,年省中调继电保护科领导主动找到郑庆钧,为其推荐由时任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杨奇逊教授(院士)研制的全国第一套微机保护和由南京自动化研究所的沈国荣、刘金铎高工研制的集成电路保护,省电力局领导和专家教授充分相信郑庆钧有能力、有魄力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年3月全国第一套微机保护,南自所集成电路保护在金华变电所投入运行:前排左起第二为杨奇逊教授(院士),前排右起第三为刘金铎高工。
郑庆钧回忆这件事:“我那时敏锐感觉到,微机保护是未来,早晚都要普及,早用有优势,继电保护人员可以借这次试点机会直接跟这些大专家面对面学习,人员素质可以飞速提升。”
郑庆钧参加杨奇逊、刘金铎授课的听课笔记
结果恰如郑庆钧所料,在长达一年的试运行过程中,金华电业局继电保护方面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在全省微机保护推广会上,金华电业局受邀为全省以及全国兄弟单位介绍运行经验。
历史令人回味,成就引人自豪。在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打捞浙电记忆的光辉记忆,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赓续自力更生的精神,传承艰苦奋斗的基因!
浙西云涌波浪起,八方英才同心力。
铜官峡谷出平湖,光明温暖送万户。
擒雷拿电驭霹雳,带电升压绝东西。
自力更生鸿鹄志,艰苦奋斗泰山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