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测量装置 >> 测量装置发展 >> 心怀梦想勇攀高峰记新当选的四位陇上院
心怀梦想勇攀高峰——记新当选的四位陇上院士
编者按
11月18日,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甘肃省4名科学家同时当选,是甘肃历年来首次。
其中,兰州大学黄建平教授、周又和教授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李得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冯起研究员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4位院士,几十年如一日,“顶天立地”做科研,在各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为我国科研攻关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他们中,有的怀揣梦想,探索“星辰大海”;有的与地理结缘,心系生态保护;有的深钻超导力学,不断超越自我;有的“心有大我”,在科研路上百折不挠。
今天(12月1日)甘肃日报推出专题报道,带您走进4位院士的科研人生,感受他们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
心有大我百折不挠
黄建平院士
年,黄建平响应导师丑纪范院士“以国家需求为己任”的号召回国,从此扎根西北,变地域特色为科研优势,专注于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
他建立了我国首个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平台,研制了适用于极端恶劣条件下作业的移动监测系统;揭示了沙尘气溶胶影响半干旱气候的物理机制,开拓了干旱化的研究新思路;揭示了大气物理过程与干旱气候变化耦合相互作用的新机理,形成特色鲜明的物理气候学;建立世界上首个“全球新冠疫情预测系统”,并预测了未来荒漠化和生态安全演变趋势……
一个承诺、一个选择,黄建平坚守奋斗了十八年。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年增选院士名单,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黄建平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说,科学研究不会一帆风顺,科研工作者唯需心有大我、百折不挠。
回首自己这一代人的成长,黄建平觉得幸运,遇上了科技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的好时代。
此前,黄建平博士毕业后,选择在国外继续深造和工作,以开拓做科研的国际视野和思维。“在国外的12年,生活悠闲、工作稳定,但我总感觉自己成日隔着玻璃看天,缺少了自主意识,有梦想难以实现。”黄建平说。
就这样,年,黄建平怀揣梦想回到兰州大学,担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首任院长。
面对眼前兰大大气学科师资力量薄弱、科研基础弱、科研经费严重短缺等问题,他没有退缩。因为他看到了这里独特的科研优势,“甘肃毗邻青藏高原,地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典型位置,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天然试验场。在此开展最为基础的气候与环境监测,应该能做出一些原创性的成果。”
从建设观测站入手。“想要获得一流的研究成果,就必须拿到第一手的观测数据。”黄建平认为。
不懈努力下,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在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被批准加入国际能量和水分循环观测计划(CEOP)。这是当时全国高校首个建成的国际气候观测站,填补了我国西北地区气溶胶、云、降水、陆—气相互作用等长期连续综合集成观测的空白。
在观测站获得的实测数据资料基础上,黄建平及其团队系统开展沙尘气溶胶传输特性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亚洲沙尘气溶胶半直接效应的干旱化作用。该成果荣获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黄建平不仅躬身科研,还潜心育人。
他摸索出“十年”培养模式,“一开始,我就给他们一个可以延续10年的课题。着眼过程性培养,我不仅指导他们完成毕业论文,还不断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与他们增强沟通。”
目前,他已培养出30多位优秀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其中7位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
此外,作为一名“心有大我”的科研工作者,黄建平更能想国之所想、急国之所急。
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黄建平觉得,自己一定要做点什么。
“还会有多少人感染?”“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他思考,能否像气候预测那样,建立一个预测系统,为全球疫情发展及时提供科学预测预警,为政府制定管控措施、分配医疗资源等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征求了课题组师生的意见后,一个临时团队迅速组建起来。经过探索、努力,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年5月,“全球COVID-19疫情预测系统”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预测系统》在我国多地疫情预测中得到有效检验。
“重要的不是取得多大成绩,而是通过这件事,让同学们体会到何为家国情怀,始终牢记科学报国。”黄建平说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苏家英通讯员王耀辉孔亚男曹洁)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又和
敢于创新服务祖国
周又和院士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年增选院士名单,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院院长、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周又和榜上有名。
年,周又和出生于湖北汉川的一个农民家庭。年,周又和考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力学专业,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并在校获固体力学硕士学位。年9月,周又和赴兰州大学攻读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板壳非线性力学研究,年底获博士学位后留兰州大学任教至今。
时间回到新世纪之初,时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离子源室主任的赵红卫研究员(现为该所党委书记,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与周又和一道攻克超导磁体设计中的力学难题,为今后进一步合作研究提供了可能。
“这一问题从数学层面上来说,对于反问题的研究总是比正问题难得多,加之力学的正、逆效应的相互作用这一‘卡脖子’难题,国际上无人涉足,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周又和说,“即便如此,为了我国这一高新技术的发展,我们还是毅然决然地进入了这一研究领域。”
随后,在周又和带领团队创建的超导材料/磁体的力-电-磁-热耦合非线性理论模型中(即two-way),通过他创立的求解非线性边值问题的通用小波方法和分场降阶迭代法,实现了对多场耦合效应的准确高效计算。
经过这一系列的有效积累,到年,周又和团队为近物所一次成功自主制备出的首台5T超导磁体提供了有效的力学支撑,其研究论文在应用超导领域的国际期刊上发表后,引起了美英德等国学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