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零其实包含两个过程:1、电机与旋变零位偏差角度的测量;2、零位偏差角度的调节。每个过程又包含多种实现方法。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机调零1、电机与旋变零位偏差角度的测量零位偏差角度的测量总结起来有三类方法:旋变零位偏差测量方法一:静态测量静态测量零位偏差是国内应用最广的一种方式,它只需要一台直流电源和一个旋变的解算装置即可对零。通常的做法是:先对电机绕组通一低压直流电,U相接正,V相或VW相接负,此时电机转子会被拉倒一个固定位置。比如:UVW接法时转子理论电角度为0°,读取此时旋变解算角度值就是旋变与电机的零位偏差。旋变零位偏差测量方案二:动态测量动态测量是通过反电动势波形可以正确反应电机转子位置状态的原理,在被试电机旋转发电状态下测量出电机转子零位与旋变的角度偏差。通常有惯性法和对拖法两种办法。惯性法是驱动被试电机到一定转速,后撤去驱动电压,利用电机惯性运转完成测量。对拖法是用另外一电机驱动被试电机处于发电状态,测量反电动势电压。旋变零位偏差测量方案三:自学习自学习是控制器具备旋变零位自学习的功能。该功能需要控制器软硬件的支持,主流有三种方案:一是静态测量即给电机绕组通直流电确定电机转子位置状态;二是动态测量即反电势测量原理,三是往电机绕组注入高频电压或电流测量电机转子状态。由于第一种技术需要电机处于自由轴状态,第二种技术需要电机惯性运转,因此往往只能在未与负载连接的状态下完成调零。第三种技术可用于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可以在任意装配状态下完成零位测量。自学习通常与软件补偿联合使用,无需调节旋变定子即可完成调零过程。2、零位偏差角度的调节。偏差角度调节只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调旋变定子(通常)或转子(少见)的方式硬件调零,二是将偏差角度写入控制器中的方式软件调零。对于整车厂家来说,有三种方案:方案一:控制器和旋变都调到通用原则的零点(控制器和电机可以随意匹配)方案二:电机旋变角度调成一致,控制器按照统一角度补偿(该批次电机可以和该批次控制器随意匹配)方案三:电机旋变角度和控制器一对一补偿(电机和控制器一对一严格匹配)自学习往往采用的是方案三。零位自学习零位自学习是调零方案的一种,实质上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自己测试电机与旋变的零位偏差;二是自动将偏差角度写入控制器中进行补偿。这两个环节构成了“零位自学习”的流程。因此这里可以看到,零位自学习是必须要控制器提供支持的。电动汽车上如果要应用,就必须考虑两个环节:1、出厂测试与设定;2、维修后测试与设定。”旋变零位偏差测量方案三:自学习“中有明确,自学习的零位偏差测试也有三种方案,其中不同测试方案是有前提条件的:静态测试:电机轴必须润滑活动,控制器支持低压直流输出;(仅能在不连接变速箱或变速箱无负载情况下测试)动态测试:电机必须处于发电状态;(可以在装车后测试,为避免未调零前驱动失控,车辆需架起离地测试)高频注入等:控制器支持高频发生和测量;(可以在车辆静止状态下测试)可以看到,虽然是自学习调零,但是静态测试完全无法实现装车后测试,动态需要特定的测试条件还是可以勉强满足,高频注入就可以随时随地完成自学习,只是高频注入方式的精度又不是很好。目前来说,调零精度最好的应当属于动态测试方式测试旋变零位。总结永磁同步电机旋变零位自学习主要就是这三种零位测试方法,不同控制器厂家具体实现会略有区别。在整车上应用需要控制器支持,因此会增加整车成本。是否使用自学习调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自学习调零对控制器成本增加的多少;2、自学习调零的精度(影响车辆发动机效率);3、自学习调零是否能够满足车辆的可维护性(静态调零就比较难在维修厂处理);4、驱动器增加自学习功能是否影响其故障率。因此对于整车厂来说,决策应用哪种调零技术,最重要的是在考虑可维修性前提下,如何尽量降低整车成本,提高可靠性。基于这个考虑,自学习调零虽然是很好的技术,但对于整车来说,就不一定是最好的调零方式了。国内来说大部分还是将电机和旋变在出厂前统一调整到零点或固定偏差点(然后控制器统一补偿)。因为出厂可以使用很好的设备来测试旋变的零位偏差,这种方式看起来笨,但实际效果可能比自学习调零更好,并且后续维修具备很好的可互换性,使用和维修上是更加便捷的。目前来说国内大部分还是采用静态测量的方式测试旋变与电机的零位,这种测试方法因为原理的原因操作简单设备便宜但确实精度不是很高,但也有米艾西出品的ResolverAnalysisSystem旋变解算调零分析系统可以支持多点静态调零,来提高测试精度。旋变解算调零分析系统往后看:廉价解决方案仍然是静态调零,但会采用多点测试、选择最优调零点减小齿槽力矩对调零的干扰等方式来提高静态调零的精度(静态调零调好是比较困难的,并非通个电拿个示波器看看就行了)。不差钱的厂家:动态调零和自学习调零长期并存。前者测试难度高,比如产线上使用的”旋转变压器动态调零和在线测试系统“设备上就贵出几十万;后者驱动器成本高,如果产量小划得来,产量大累积成本反而会更高。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