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测量装置 >> 测量装置前景 >> 央企杀手锏新装备新发现新突破,海陆空齐传
小新说
企业是创新主体,中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国有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发挥好中央企业的引领作用。小新为您持续报道中央企业的“杀手锏”,展现中央企业的科技自立自强新作为!今天小新为您带来第二十四期《新装备新发现新突破,海陆空齐传捷报!》,一起来看航天科技、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船舶、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建筑、中国商飞、中国煤炭科工、中国化学工程带来的“中国造”新成果。
海
0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工建造
国资小新,赞558月8日,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
在中国船舶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正式开工建造,
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
已初步掌握大型邮轮设计建造关键核心技术,
自此迈入了“双轮”建造时代,
国产大型邮轮实现批量化、系列化建造
指日可待。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船体总长达34米,
型宽37.2米,总吨位约4.2万,
设计吃水8.7米,最大吃水8.4米,
最大航速22.7海里/小时,
乘客舱室间,
较首制船增加9间。
同时为了满足国际海事组织排放规范,
新增2个脱硫塔和SCR系统,
是一艘绿色环保型邮轮。
船上同样配置了高达6层的
庞大上层建筑生活娱乐区域,
设有大型演艺中心、大型餐厅、特色餐馆、
酒吧、咖啡馆、购物广场、艺术走廊、
儿童中心、SPA、水上乐园等
丰富的休闲娱乐设施,
可以满足乘客一切生活和娱乐需求。
02
绿色船舶再添“全球首艘”
近日,由中国船舶旗下
第七〇八研究所设计、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建造的5.8万载重吨
液化天然气(LNG)/燃油双燃料动力油船
首制船“GREENWAY”号正式交付。
该船是目前我国华南地区建造的
最大LNG/燃油双燃料绿色船舶,
也是全球首艘苏伊士型
LNG双燃料动力油船。
(苏伊士型船舶是指以
苏伊士运河通航条件为上限,
该型LNG/燃油双燃料油船
总长约米,型宽48米,
型深23.7米,服务航速为4.2节。
在燃油及燃气模式下,该船可满足
国际海事组织(IMO)TierⅢ排放标准;
在采用LNG模式推进时,
该船能够减少约2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约85%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和
约99%的颗粒物、硫氧化物排放量。
同时该船主机自带高压选择性
催化还原(SCR)系统,
可满足全球各个海域和
港口最严苛的排放要求。
03
我国自主研发浅水水下采油树实现零的突破
国资小新,赞月5日,中国海油渤海油田锦州3-气田点火成功,标志着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成功投入使用,实现了我国浅水海域水下模式从“0”到“”的突破。水下采油树是水下生产系统不可或缺的核心设备之一,如同井口的智能“水龙头”,控制油气的开采速度,对生产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整,长期以来,全球仅有少数几家公司掌握水下采油树的设计制造能力。该水下采油树总成长宽为3.3米,高度仅2.65米,整体重量24.8吨。相较于常规水下采油树,高度降低近25%,重量降低35%,具备紧凑性、轻量化特点。“全包裹”型外部的防护装置,可有效避免渔网拖挂和船舶抛锚下砸等安全风险,更适合在浅水使用,整套系统可以在海底正常运行5年。04
我国海道测量船驶向深远海
国资小新,赞497月8日,由中国船舶旗下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造的
我国首艘深远海大型专业海道测量船
“海巡08”号正式下水。
该船建成后将成为我国
规模最大、综合能力最强、设备设施最先进的
新一代大型专业海道测量船,
测量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该船总长23.6米,
型宽2.2米,型深9.3米,
排水量约吨,
设计航速5节,续航力海里,
自持力60天,定员00人,
满足无限航区要求,
可在9级海况下安全航行。
“海巡08”号未来将成为
我国深远海海道测量旗舰,
主要用于我国管辖海域特别是
深远海海域的海道测量工作,
并参与全球海上应急搜救与测量行动、
国家重大海上维权行动、
区域和国际联合海洋测绘交流。
陆
0
我国首个丁二烯法己二腈项目投产
国资小新,赞6
7月3日,
我国首台套
丁二烯法己二腈工业化生产项目
——中国化学工程己二腈
及系列新材料项目一期关键装置
顺利打通全流程,
开车成功并产出优级产品。
己二腈是高端尼龙的核心原料,
我国曾长期依赖进口,
此次投产的项目由中国化学工程集团自主研发,
年产量可达20万吨,
将补齐国内高端尼龙产业链短板,
带动形成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02
全球首个运行的“光储直柔”建筑高效平稳
国资小新,赞22中国建筑旗下中建科技研发的全球首个“光储直柔”建筑能将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产生的电能储存起来并实现柔性使用,运行一年来,已经实现节电超0万度。
“光储直柔”建筑是将光伏发电、分布式储能、直流电建筑及柔性控制系统四种技术结合,相互叠加、整合利用,实现建筑节能低碳运转,光伏发电使每栋建筑都成为绿色“发电厂”。
此外,“光储直柔”建筑运用柔性用电管理系统可实现建筑用电的自我调节和自主优化,为缓解电力的供需矛盾提供有效解决途径。
03
苏北盆地亿吨页岩油资源被激活
国资小新,赞87月9日,中国石化江苏油田部署在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花庄地区的第二口页岩油探井——花2侧HF井率先在阜二段Ⅳ亚段新层系取得勘探突破,获日产油超30吨,天然气超立方米,标志着在苏北盆地高邮、金湖凹陷的亿吨页岩油资源量被激活,将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页岩油是指储存在页岩层
微小孔隙中的非常规石油资源,
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
加快页岩油勘探开发
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04
地下掘进自动化智能化再上新台阶
7月7日,
由中国煤科开采研究院联合
太原研究院研发制造的
首套钻锚一体化智能快掘成套装备下线。
针对掘进过程中锚杆支护工艺烦琐,
巷道变形无法及时监测等问题,
中国煤科开采研究院创新提出了
钻锚一体化锚杆自动支护、
巷道表面喷涂护表、
随掘变形动态监测解决方案,
将传统锚杆支护6道工序简化为道工序,
实现了锚杆支护技术变革。
钻锚一体化智能快掘成套装备
突破了钻锚一体化锚杆及自动化施工系统,
开发出自动喷涂支护工艺、材料及设备,
研发出巷道随掘变形动态监测三大核心技术,
将煤矿掘进设备的自动化、
智能化水平推向了新高度,
标志着我国煤炭行业
快速掘进技术与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
空
0
我国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
国资小新,赞月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运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这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第8次执行发射任务。试验航天器将在轨运行一段时间后,返回国内预定着陆场,其间,将按计划开展可重复使用和在轨服务技术验证,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术支撑。02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成功发射
国资小新,赞578月4日时08分,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随后成功将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
和两颗小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作为世界首颗森林碳汇
主被动联合观测遥感卫星,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的成功发射,
标志着我国碳汇监测进入遥感时代。
▲长四乙火箭奔向苍穹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通过主被动相结合的测量方式探测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生物量,解决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陆地生态和资源调查监测、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评价等问题,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林业草原、生态环境、测绘、气象、农业、应急减灾提供业务支撑和研究服务。03
国产大飞机C99完成取证试飞
8月日,国产大飞机C99完成取证试飞。C99距离交付投入商业运行又近了一步。国资小新,赞44民用飞机要经过立项、设计、地面测试、飞行测试、适航审定等几个阶段才能最终交付,其中试飞试验即是对飞机的设计质量、制造工艺、飞行品质进行全面考核,包括失速、动力、性能、操稳、飞控、结冰、高温、高寒等试飞科目。C99大型客机是我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座级58-68座,航程-公里。年月2日完成总装下线,年5月5日成功首飞,并在当年月正式展开取证试飞。截至目前,已累计拥有28家客户85架订单。04
我国水陆两栖飞机“海鸥”完成适航取证试飞
7月24日,
“海鸥”轻型水陆两栖飞机
顺利开展最后一个水上功能
和可靠性试飞任务,
至此,其科研试飞、表明符合性试飞、
适航审定试飞和功能可靠性试飞
全部飞行试验任务圆满完成,
标志着“海鸥”飞机适航取证工作
正式进入收官阶段。
“海鸥”飞机是航空工业通飞研制的
一款轻型水陆两栖飞机,
该机按单驾驶体制、双操纵设计,
采用悬臂式中上机翼、“十”字型尾翼、
高置单发、前三点可收放式起落架、
船身式布局形式,
设计和制造符合中国民航CCAR-23-R3要求。
其起飞、降落滑跑距离短,
陆上可在水泥、沥青等简易跑道起降;
水上可在长米、宽50米、深.0米、
净空条件允许的海湾、江河、湖泊、
水库等水域起降。
05
“翼龙”无人机应用再创新
6月29日,
首架“翼龙”-2民用无人机下线,标志着“翼龙”系列无人机商业化运营
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年月,“翼龙-2人工增雨雪型”
在甘肃首飞成功。
这是我国首次利用大型固定翼无人机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填补了国内大型无人机人工增雨(雪)的空白。
年7月,翼龙无人机两次在
河南省参与防范强降雨灾害应急通信任务,
打通了应急通信保障生命线。
“翼龙”无人机在气象领域
开创了大型固定翼无人机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先河,
打通应急通信保障生命线,
拓展了应急救援新方法和新手段,
成为航空应急救援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06
AR-CJ舰载无人直升机首飞成功
近日,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AR-CJ舰载无人直升机在江西鄱阳顺利首飞。国资小新,赞80AR-CJ是航空工业直升机所针对潜在用户需求设计研发的一型舰载通用无人直升机平台,它继承了AR-BJ的技术成果,并全面提升了平台的飞行性能和任务能力,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07
新型浮空平台服务海洋岛礁
日前,
由航空工业特飞所参与研制的
AS海洋岛礁应用环境浮空平台
在湖北荆门漳河成功完成
首次外场升空试验,
标志着制约我国海洋岛礁环境条件下的
浮空器平台的因素已全面突破。
“海洋岛礁应用环境浮空平台研制”项目
旨在研制一套可支持较高载荷重量、
具备较强的驻空抗风能力、
可连续留空半月的系留气球系统,
搭载宽带通信设备升空,
实现平方千米海洋区域
宽带无线通信网络示范应用。
坚持自主创新
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中央企业不断创新、不断突破
攻克多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打造高端核心装备
擦亮中国制造品牌
小新将会持续跟踪、持续上新
带您感受中国“智”造的央企原创力量
————/END/————